当前位置:首页  > 示范性高中建设 > 课程建设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的高中地理三年教学计划与复习策略
【字体: 】【发布时间:2020-12-01】 【作者:xyyz】 【关闭窗口】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的高中地理三年教学计划与复习策略

2020-2022

1 地理新课程标准

1.1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1.1.1课程性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1.2基本理念

1.1.2.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1.1.2.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1.1.2.3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1.1.2.4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1.2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1.2.1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2.1.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1.2.1.2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2.1.3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2.1.4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1.2.2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目标如下。

1.2.2.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1.2.2.2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1.2.2.3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一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 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

1.2.2.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

1.3地理课程结构

高中地理新课标内容由七部分组成: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附录(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必修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地理2。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见图31)。









1.4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计4学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设3个模块,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选择将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全部3个模块的内容,获6学分。选修课程共设9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2 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2.1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表现进行了具体描述,并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是从三个维度展开的:

1)情境。(2)地理要素。(3)思维能力表现。

2.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2.2.1保证了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

课程方案规定学生所有科目都要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地理课程规定了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共4学分所有学生必修。

2.2.2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

考虑到高中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及升学考试要求,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在相关科目上可以多学些、学得深些,做到发挥特长、因材施教。地理课程将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共6学分)作为学生兴趣选修和高考专业选择相应的选考科目选修。

2.2.3突出了学业质量在课程评价中的重要地位。

2.2.3.1学业质量对各水平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精确表述。

   2-1对于给定的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归纳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路径;能够简单分析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人口分布、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化、产业区位等的时空变化过程,结合某国家发展战略,简单分析其地理背景,辨识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以及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说明人地协调发展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4-3 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环境演变过程,评估其发展问题,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能够比较全面评价区域决策的得与失,并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能够收集世界、全国或区域的资源、环境信息,并利用信息阐释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区域认知)

2.2.3.2明确规定了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高中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在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质量水平4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质量水平1和水平3可作为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评价的依据。


3地理学科三年计划和目标

3.1三年教学计划进度安排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和地理2。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

针对地理学科命题特点,地理组全体高中老师一起探讨教学方案,大致把高中三年课程作如下安排:

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计4学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必修课程内容的要求为准。选择性必修课程共设3个模块,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选择将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生,需要修习选择性必修3个模块的全部内容,获得6学分。选修课程共涉9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课程设置的时间顺序,原则上先开设必修模块,学生选科分班后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模块。必修内容教学建议每周2课时,选修内容教学建议每周5-6课时。

2020级(高一年级)学生各学段地理课程计划

教学时段

适用班级

教学内容

高一

第一学期

所有班级

地理1+地理2(课标内容要求的2.1-2.2

第二学期

所有班级

地理2(课标内容要求的2.3-2.11+复习(地理1+地理2),依据校情,安排考前复习(地理1+地理2)、考前训练

高二

第一学期

选修班

地球+地图+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课标内容要求的2.1-2.2+区域地理总论(重点:世界和中国地理概况+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

第二学期

选修班

选择性必修2(课标内容要求的2.3-2.9+选择性必修3+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运动部分、地球圈层结构、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班

期中:地理1+地理2+选择性必修1复习

期末:完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学期

选修班

完成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模拟训练


2019级(高二年级)学生各学段地理课程计划

教学时段

适用班级

教学内容

高二

第一学期

必修班

依据校情,完成必修3+考前复习地理必修1+地理必修2、考前训练

选修班

地球+地图+必修1+区域地理总论(重点:世界和中国地理概况+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

第二学期

选修班

必修2+必修3+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分区)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班

期中:完成区域地理+必修1+必修2复习

期末:完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学期

选修班

完成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模拟训练

2018级(高三年级)学生各学段地理课程计划

教学时段

适用班级

教学内容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班

期中:区域地理复习

期末:完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学期

选修班

完成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模拟训练


3.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要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参照《江苏省普通高中2018级学生部分学科课程内容调整说明》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各项规定,将高中地理教材(鲁教版)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要突出教学重难点。

3.2.1地理1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说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3.2.2地理2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地理实践力)。能够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3.2.3选择性必修1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运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掌握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3.2.4选择性必修2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发展路径,理解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协调发展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通过案例分析、数据采集、实地调查等方式,比较、归纳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地理实践力)。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从入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 (人地协调观)。

3.2.5选择性必修3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

学生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或实地调查身边的资源、环境状况,分析问题及成因,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对策(地理实践力)。能够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了解国家资源利用现状及政策和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这一意识(人地协调观)。

选修模块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结合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选择教学内容,并确定重难点。

3.3 目前高一、高二各个年段的目标

3.3.1高一:

3.3.1.1立足基础知识,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高一上学期讲授地理1的内容是自然地理。自然地理规律性强,应理清地理概念,弄透地理原理和规律,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所以针对必修一理性思维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多设置思考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事实证明,文科班学生地理学习的最薄弱环节往往就是必修一的内容,所以学好必修一的知识内容对提高选考生科生的成绩很关键。

高一下学期讲授地理2的内容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应紧抓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3.1.2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要想在高考地理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高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在地理1刚开始的第一章第二章,教师精选有图有材料的习题(大概各3份),有针对性地教会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二,在前面的基础上,对于其他章节的讲授中,每节课配上一道或两道信息多的题目,不断练习,强化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3.2高二

地理与其他学科对比,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高二选考分科,选考生学生必修马上进入一轮复习的状态,要花很多时间用于初中区域地理复习及深化。高二的教学内容有:必修三地理、复习初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

着重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即能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能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具体做法:

3.3.2.1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综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以典型案例分析教会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如地理位置要怎么分析?从哪些方面分析?如地形特征如何描述?气候成因从哪几方面分析?农业区位条件怎么分析?等等。这些思维必须在区域地理里得到很好的培养。教师除了教学生方法外,还要学生形成思维模板,不断地反复地再现。不定时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能进行正确的阐释。

3.3.2.2高二老师分工合作,出好区域练习题。基本是一个区域一份练习,练习中穿插历年的高考题,抽查学生练习卷的答题情况。对于典型习题,要求学生能准确提取信息,调动并运用好地理知识,描述地理事物。区域练习有十来份,通过这么多次的练习训练,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会有所提高的。

3.3.2.3对于地球与地图内容,要强化地图、图像系统的训练与运用。这部分内容难度大,却是学好地理的基础。高二老师需要精选两份练习卷,教会学生正确读图用图,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

3.3.2.4地理高考题中,读图分析题所占比重很大。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地图,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要学会用地图语言归纳分析各种图形信息,识记、理解、运用地理知识,要重视图图、图表、图文之间的相互转化。

3.4新高考背景下的2018级高三复习策略

3.4.1高三备考策略:

3.4.1.1必修一必修二的复习

对必修一必修二主干知识的复习,必须经过知识的深入整合和加工,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每个章节会再现近几年的高考题,让学生体验高考。

3.4.1.2选修: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变化,针对考纲,把选修内容融入必修进行复习,教师必须有所选择地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3.4.1.3注重培养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点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和评价,因地、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具体的做法是:关注时政热点,分析某一地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论证和探讨。

3.4.1.4了解考纲,研究考纲,正确把握复习方向。考纲规定了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考试范围,是确定高考命题范围、难度的基本依据。

3.4.2时间安排:高三教学时间紧凑,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非常重要。

复习节奏

时间安排

一轮复习

高三上学期延续到次年3月份,

二轮复习

3月份延续到5月份,

个别专题学习

5月份

一轮复习阶段:全面梳理高考考查要求的内容和知识点,务实基础。

二轮复习阶段:侧重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二轮以专题复习为主,进行归类整合。整合教材内容,同类知识集中归类复习,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复习效果。

  3.4.3备考方针

3.4.3.1重视典例,掌握分析方法,构建答题模板。通过收集典例,分析典例,掌握一般案例分析的分析方法,是地理学科的一大特色,也是新课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要求。考生在复习中,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这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必修三的内容,答题的模板要求学生记忆下来,教师要花时间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3.4.3.2以图为纲,提高学科能力。地图(包括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是近年来地理试题命题的重要形式。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识记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时要结合运用相应的地图。

3.4.3.3学会从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入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3.4.3.4学会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地图为载体,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多角度展开综合分析评价,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3.5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关注社会热点,凸现时代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全面素质,以多元信息为载体,更加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

3.4.3.6今年新提出了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虽然不在地理学科中提出,而是在其他学科中提及如语文学科,但高考的指导方向往往有相似性。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四大地理能力的同时也植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地理学科分工

4.1教学策略和教学范式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针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反思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课堂教学策略,归纳教学范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的思路是明确学习目标的导学作用,重视深度学习的整体设计,发挥多元评价的促学作用等方面,探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学生深度学习。

4.1.1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4.1.1.1构建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通过地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地理教学过程实现的。学生在真实复杂的地理情境中,独立思考、合作探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出新问题,从而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构建地理有效课堂的关键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1)教师需了解课程的设计思路,明确知识、技能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注意教学各方面的一致性,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观念;(2)教师需秉承多样化观念,了解、理解、尊重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灵活使用教科书,积极使用多种资源,使教学具有开放性,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探讨,发现并提出问题;(3)教师需以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地理实践教学;(4)教师需辅以必要的直观手段和生活经验,强化地理情境下的基本逻辑思维训练;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5)学生要从自身的认识水平出发,对相应的学习任务要进行自己的解读,通过课堂反馈让教师知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1.1.2构建高考地理有效复习的策略

高三地理复习过程是教师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追求高三地理课堂复习课的有效、高效,关键是学生,看学生复习的动力值(更想学)、方法值(更会学)、数量值(同样的条件学得更多)、意义值(终身学习或发展有意义)。高三地理复习中的“教”要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高三地理复习中的“学”要从“知识建构”转向“思维建构”。因此,构建地理有效复习的策略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1)以德树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师生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复习方向;(3)认真研究江苏高考试题、关注全国其他地区的高考试题,教师备课时多研究与思考高考试题考什么?怎么考?还会怎么考?学生复习的起点在哪里?复习课如何讲?如何练?如何落实?(4)将练习贯穿于教学始终,注重解题方法指导,训练要做到“四精”精选、精练、精批、精讲;5)借力各类教学媒体,加强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4.1.1.3构建导学案精准化导学的策略

地理导学案的编制和应用既能强化地理学习重点和难点,又可以呈现校本化的探究学习。导学案精准化导学策略需要聚焦地理学习的重点、疑惑点和学业水平测试的热点。编制导学案及配套练习尽可能做到:(1)弱化知识导学,强化问题导学,注重思维品质的提升,紧扣《课程标准》;(2)弱化机械摘抄教材内容,强化自主、合作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体验性;(3)弱化教师课堂的预设,强化学生的自主生成,突出针对性;(4)自主练习强化梯度和能力层级要求,突出选择性;(5)强化按需定制,作业展现形式可以多元化,师生交流,机动灵活,适当拓展的课程内容,设计户外实践的主题;(6)尽可能提供合作探究的氛围,提供个性学习的时间,为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充足条件。

4.1.2注重基本课型教学范式的建构

4.1.2.1自然地理课教学范式

自然地理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包括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综合思维);理解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之一(区域认知);认识在人地关系中,人不只是被动的依赖于自然环境,还具有主观能动性,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谋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协调观)。自然地理课往往成为培养地理实践力的良好契机。自然地理课的教学范式大致可分以下环节:

1)提出问题:由自然地理现象或者事实入手,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列举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现象和事实并提出问题。

2)自学辅导:教师根据课题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借助教材和图册自学,获得对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感性认识。

3)知识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多媒体、教具观察演示,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再由教师点拨,最终形成知识框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因果关系联结起来,得出问题的结论。

4)当堂训练:即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一方面设计基础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这个环节由四部分组成:学生自读观察—教师点拨演示—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教师作总结性点评。

5)延伸迁移:根据教学内容,一方面训练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设计与自然地理热点问题的对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1.2.2人文地理课教学范式

人文地理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口、城市发展、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地域的联系,认识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应该尊重自然规律,注意协调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背景,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人文地理课的教学范式大致可分以下环节:

1)提出问题:人文地理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由社会实践案例入手,让学生观察生活,激起学习兴趣。

2)自学辅导:教师根据课题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案例和图册自学,获得对人文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感性认识,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知识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再由教师点拨,最终形成知识框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把人文地理原理和自然地理规律的因果关系联结起来,得出问题的结论。这个环节由三部分组成:案例分析—学生归纳—教师点拨。

4)即时认知:给学生适当总结,当堂掌握基础性知识点。

5)延伸迁移:根据教材,一方面引导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设计与人文地理热点问题的对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2.3地理实践课(地理实验、地理野外考察、地理实地调研等)教学范式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课是围绕培养地理实践力而设置的地理课程。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以地理考察课为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考察项目。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和高中地理教材确定考查项目。

2)准备资料。在实地考察前,搜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并制成分布图和图表,以形成对考察区域的初步印象。

3)野外观察。根据考察目的,确定考察和访问的内容及路线。在考察中,对地图上标注的地形、聚落、铁路、公路、土地利用类型等予以确认;把地图上未标注的地理事物用适当的符号标注在地图上。

4)撰写考察报告。考察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及确定题目的理由;考察的目的及设想;考察方法和程序;考察的内容及已有资料;已有资料同考察的关系;主要结论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1.2.4复习课教学范式

复习课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引导学生读书和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总结出复习内容的知识框架结构(若学生的整体水平较差,可采取填写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知识框架)。在每一部分知识复习完成时,可提供相应的典型试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典型试题的答题方法进行归类总结,目的是通过典型试题的归类,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题型的基本答题方法和技巧。在此,建议复习课采取“读-写-议-练-评”五环节的教学模式。

1)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专题中的重要知识点,并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2)写:当堂默写相关的核心要点与易错点,起到即时巩固的作用。

3)议:针对疑难问题与重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协商、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让学生及时交流讨论结果,交流时要突出思维过程的阐述。

4)练:精选典型试题,最好是代表和反应高考发展动向的试题,试题的数量与难度要适宜;以这些试题作为例题进行课堂训练,对试题的评析要突出检查学生的解题思路、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专题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针对学生成果交流与试题分析,要及时组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判活动,要对学生的理解偏差提出改正建议。

4.1.2.5试题讲评课教学范式

试卷评析是突破重难点知识,及时帮助学生进行纠错训练的良好途径。在上课之前,老师和学生就应该“储备”资源,这些资源包括①课程标准、教材、地图册等;②阅卷后对试题正确率、错误率的统计数据;③试卷的结构、重难点的分析资料等等。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的代表性答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查找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教师概述试卷、试题的主要特点,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

2)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自查自纠、分析失分原因。

3)教师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典型答卷,并进行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试题分析在审题方面的特点(优点与不足),分析针对性问题。

5)学生结合答案的具体表述,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该答案在知识准确性、答案逻辑性和层次性方面的特点。

6)师生进行对比性试题回顾(做过的、同类型考试题)与分析,进行归类总结,找出规律性的特点(总结方法)。

7)学生完成变式(或跟踪纠错式巩固)训练,实现解题能力提升。

4.1.3 注重课堂教学反思

4.1.3.1地理新授课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教学现象

1)教学理念陈旧,缺少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识;(2)教学方式落后,单一传授式教学思想根深蒂固,照本宣科;(3)心中没有学生,课堂教学重预设轻生成,重讲授轻活动;(4)教学重点偏差,教师没有认真思考课程标准要求,导致教学内容出现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等问题;(5)问题意识不强,缺少情境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给予学生质疑、提问的环节;(6)专业功底薄弱,如地理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地理概念理解不到位;(7)媒体选用单一,缺少板书、板图和板画,板书中知识体系建构不足;(8)教学策略缺少变化,如与学生的互动交往只限于问答式对话多为缺乏思维深度的“师问生答”,也缺少追问、补问;(9)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答案的处理比较简单,较少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活动。

4.1.3.2高三地理复习课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教学现象

1)复习课炒冷饭——复习课缺乏诊断性教学,复习课等同于新授课;(2)教师一言堂——复习课缺乏趣味性,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热情不高;(3)拿来主义——使用现成的教辅材料,高三复习被教辅用书牵着鼻子走;(4)训练不落实——学生训练缺乏系统性、教师及时批改不够到位,讲评针对性不高等等。

以上是我们高中地理组的初步规划,也在认真执行中。我们整组老师会一如既往地关注高考的动态,加强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期待取得更优越的成绩。

友情链接